请先登录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水利部水利人才培养基地,是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 详情>>
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咨询
录取率
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0余人,学生1854人。学院现开设有水文与水资源技术、智慧水利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智能水务管理、水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8个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专业为全国优质水利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水文与水资源技术专业为全国优质水利专业、安徽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涵盖水利、生态环境、化工等三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教育教学质量高、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与行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拥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教学单位。
学院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工程师16人,“双师型”教师19人;从生产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3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8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和省部级教坛新秀4人。近年来,成功申报教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9项,主参编教材80余部,建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17门,发表论文100多篇,实用新型专利12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7项,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安徽省水利科技进步—等奖、二等奖各1项。
学院建有水文气象观测场、水文勘测技术实训室、水文地质勘察实训室、水信息处理实训室、防洪与减灾技术实训室、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实训室、水工结构与识图实训室、节水灌溉技术实训室、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室、水净化技术实训室、水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心、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中心、化工生产技术实训室、管道拆装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等15个实训室(场),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室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多处,满足实训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项目的需要。2018年以来,在安徽省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奖励67项,其中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含行业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3项。
学院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水文自动测报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李宗尧省级名师工作室、朱其林(水利部首席技师)技能导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载体,面向水利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2018年以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申请技术专利6项,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与继续教育学院、亚太公司合作,开展防汛抢险技术业务培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验人员培训等企事业。各类职工培训累积1000人次和水利行业水文勘测工、水工监测工等职业技能鉴定700人次以上,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三全育人”,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以来,在各类文体活动中,获得省级—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校级一等奖17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35个。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2018年,我院“水情教育进基层——青春助力治水行”社会实践项目获得团中央重点项目立项。2019年,我院寻美家乡河调研团队(水利部项目)获得了2019年安徽省暑期社会调研报告二等奖;“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团队提交的《新时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泾县红色旅游为例》调研报告荣获“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2019年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调研报告组三等奖,这也是调研报告组所有参赛高职院校取得的最好成绩;该团队同时获得了2019年安徽省暑期社会调研报告三等奖。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学院有多名学生参加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其中马治胜同学事迹受到安徽日报宣传报道,并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毕业生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以“水安班”为依托,重点打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大型企业就业平台,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民企为主导的就业市场体系,各专业就业起薪达4000元以上,对口率高。根据麦可思-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96%。就业率97%,专业对口率85%,用人单位满意度93%,毕业生不仅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较强,而且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也较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教职工:60人
教授、副教授:15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